2019年剧院总结

​​       (同一演出不同月份多刷以首刷为准。)

1月

《歌舞线上(A Chorus Line)》5场

       是的,ACL,遭受冷遇的ACL,被一些观众嫌弃太老、太琐碎、没有故事线也没有高潮的ACL,一年到头却依旧是我今年刷现场次数最多的一部戏。

       原因也许正落在“碎”字上,仿佛一面被打碎的镜子,四处反射,每个观众都能从一些碎片中看到自己的倒影。

       而难也正难在“碎”字上。单独的人物可以借时间为线以人物变化为纲连起整部戏,而想把17个人各自精彩却毫不相干的故事圆融而不露痕迹地串在一起要难上太多。ACL在这些人的故事中找到了连接点,个人的具体经历和共有的迷茫躁动巧妙地交织在一起,比起同样是群戏的《泰坦尼克号》,ACL在整体叙事上成熟太多,以至于17个人的故事竟像是紧密相连的一个故事,丢弃任何一块碎片都会失去完整。

       当时写的剧评见https://www.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330339446171105&mod=zwenzhang,偏向大众视角的一篇观感。而从更为私人的角度,ACL到底在何处触动了我?对剧院的热爱?青春期和成年之后的焦虑?能追求所爱事业的向往?或者俗套一点,长得并不好看的我想变美,想长高,想获得成功的沮丧和渴求?都有,但似乎不止,似乎能想到能说出口的都非常简单,但就是在一些没法用语言描述的细微之处被它抓住了心。

       这一版还是原卡Baayork奶奶亲自坐镇导演的一版(这17个人的故事里便有她本人的亲身经历),能看到更是深感无比幸运了。

3月

《摇滚学校(School of Rock)》

       把孩子们当主角还能勉强看进,但如果把男主当主角,这部戏的剧情真的是彻头彻尾的垃圾。而作为《死亡诗社》的死忠粉,当看到有人拿这个男主和Keating老师比大赞其所谓“反抗精神”,就只剩下出奇的愤怒了。

       说这部戏代表反抗的人,可能既不懂得反抗是什么,也不懂得到底什么才是真正对孩子好的东西。

       反抗精神好不好?冲击传统好不好?好。但反抗不等于反智,冲击传统不等于冲击该有的秩序。让一个上课迟到、衣着脏乱、酗酒、不学无术肚里没货的男主,取消基本的文化课大谈自己感兴趣的摇滚史,为了满足自己想要得奖的私心便用孩子们组建乐队占用学习时间排练,这男主真是我见过自私透顶又猥琐的典范。

       你教孩子们反叛,怎么还让孩子们对你跪下行礼呢?不就是以反叛之名行个人崇拜之实?你才是第一个需要被踢掉的偶像。像这种老师,在我初中是会被我们学生写联名信踹掉的,什么垃圾东西也能来当老师了。

       韦伯这人,年轻时候么这里拿点那里拿点也没少拿古典大家的名作,年老时大搞“反叛”讲的却是不打地基随便瞎来,不得不让人感慨一句——怪不得年轻时要抄呢。

       这部大概没抄于是更差,旋律难听还暴力重复,让人想打哈欠又被吵得炸头。

       为什么说把孩子当主角还能勉强看进呢?因为看完会觉得小孩们真的太可怜了,要么就得忍受刻板的学校生活,唯一能感受到的一点点生动空气和理解的影子便是这个垃圾男主带来的,即便男主只是为了排练“顺便”了解了他们。太惨。

4月

《萨勒姆的女巫(The Crucible)》NTLive

       说到NTLive就伤心……总之,女巫是我在看完之后,每次知道朋友所在地区有放映便一定会推荐他们去看的戏。也是我不太忍心再看,却分明能在历史书上无数次看到相似事件重演的故事。

       在被污蔑被构陷之后男主反而在勇于面对勇于受难的道路上得到了真正的升华和圆满,但这代价是血淋淋的。而作为当代观众,在历史书上见过疯狂十年,如今目睹着热衷于网络以言论人现实中以言定罪的种种现状,面对这个以几百年前女巫审判为背景的故事,不得不感到忧心和警惕。

《惊梦》1场

       现在回想只记得故意让人听不清的台词和光影用得很好的舞台装置了。牡丹亭和仲夏夜之梦倒更像是意象。因为是梦境,主体上很难看出具体的“故事”线,主要还是一个自卑的小姑娘如何找到自信去追求爱情的历程,《牡丹亭》和《仲夏夜之梦》似乎更像是被用来装点杂糅的元素。

5月

《安魂曲》(以色列卡梅尔剧团版)

       现在回忆起来,也许台词已经有些模糊,但那漫天挥洒的金红色的落叶必然是刻在心里的。

       在死亡的阴影下绽放出来的最炫目的美。

       当时写的Repo:https://www.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368028614659039&mod=zwenzhang#_rnd1577876052977要我现在再回想,也实在说不出更多,只好摘抄一下当时所写的语句:“只有被面对死亡产生的无奈充满,知道自己面对的是某种不可言说的东西又张嘴试图去说些什么——就像我这篇反复纠结才写出的观后感——才勉强算是回应了这个命题,也拙劣地给作者那么一点回应了吧。”

《叶甫盖尼·奥涅金》

       《安魂曲》让我记住满地落叶,那么《奥涅金》便让我记住连斯基死时那漫天飞雪了。

       可能今年看的所有戏里感情最复杂的便是这部了吧。美极了,美得铺张浪费甚至到了没有必要的地步(雪扬一下是震撼,扬三下就过了),有时却会觉得导演的取舍让人诧异。大量的原诗照搬,却不给奥涅金一丁点情绪表达空间(决定调戏奥尔加和爱上塔季扬娜都无比突兀)。大量的场景设置让人解读(兔子,芭蕾教师等等),背后却可能并没有真正的意图。导演的幕后访谈更是让人觉得看了不如不看——或许导演就是在跑火车罢了。

       整部剧像是普希金诗歌的复古主义原诗复刻,却多多少少省去了对核心主角奥涅金作为“零余人”的描述,而将重点放在了塔季扬娜的美好上。看完这戏,多少人爱上了塔季扬娜,却忍不住痛斥奥涅金为没有心的混蛋——但分明现代青年更能对“零余人”产生共鸣才对。

       至少这部戏能火起来,最大的原因可能还是因为景美,人美,诗美。至于这部戏本身到底是好是坏,还是留待时间评价吧。

《美女与野兽》中文版 2场

       美兽是我首页一直在刷却拖到今年才去看的戏。5月看的一场感受到了郭耀嵘妹妹的好——她的贝尔大气而纯真,毫无许多演员一到台上就做作的毛病,智慧不从皮相上而是从心底流出,看得人浑身舒畅——谁能不爱上她?而8月一场,除了朱芾老师的壶太太(天籁!)之外,也收获了孙豆尔一个不一样的、更对我胃口的野兽:更成熟、更颓丧也更加悲哀,生生把5月看到的一个儿童剧掰成了8月一个更加成年、更加黑暗也更加动人的故事。

       迪士尼的制作是国内所有中文音乐剧制作的顶尖水准。这么多年来这么像样成熟(群演到位、道具精良、布景漂亮、音效动听)的中文制作可能从《猫》之后就屈指可数,差点让我忘记我们还能有这样的能力了。

7月

《每一件美妙的小事》

       也许不是最优秀的话剧,却是我今年看过最喜欢的话剧。

       也许是因为我周围的抑郁症朋友太多,这部戏也格外贴近我一些。作为旁观者束手无策的无奈,对自己哪天也会得病的隐隐焦虑,这我都太清楚不过。

       尤为可贵的是这部剧的本土化做到了毫无翻译痕迹的地步:如果不说,我完全不知道这居然是一部国外引进的戏,那一件件“小事”都太贴近我们这一代中国青年的生活了:磁吸式的高级笔盒,二八杠自行车,金庸的武侠,全都是回忆。

       我不清楚真的抑郁症患者会怎么看待“每一件美妙的小事”,也许会非常厌恶焦躁尖锐地说醒醒吧根本没用别自我感动了,也许会(像我首页一部分朋友)那样说这是自杀者的自由意志你这样根本就是在给患者压力,又也许,像在剧中一样,一边怀疑,一边又将它当为在按时吃药之外一种辅助的疗救——也许呢?我不知道。无论是医学还是局外人,对这种疾病都了解太少,而这种病又那样的复杂而人人独特。

       主角的人生在未来还会继续,抗争也是。谢幕时墙上长长短短的纸筒打出了母亲的光影,主角与母亲对望的场景是我全剧最感动释怀的时刻。

       在原版和上话的表演中这戏是会拉观众上台共演的,无论上话的观众无论戏精与否都给大家带来了新鲜和乐趣。听说到了北京“共演”被取消了,着实有些可惜。

《巴黎圣母院》3场

       算是为圆梦而去,不过也只是圆梦而已,多加的一场是为了能看到丹叔。

       丹叔的Frollo确实好,上帝的仆人,命运的玩偶,无法掌控自己只能屈服并且怨恨。其他卡司也各有各的好。但是真的进了剧院看完还是忍不住想打哈欠:这戏本身是真的有问题。依旧是法剧的老毛病:不是戏,是歌曲拼凑。每一个角色的觉悟都高到了雨果的程度:世界要有爱,要爱啊。反反复复。

       不过NDP依旧是法剧里非常优秀的剧目了,许多其他法剧的剧情和人物根本提都不值得提。今年这版在灯光和场景上做了一些调整,再加上今年的钟楼大火,当现场听到《佛罗伦萨》,还是感到了唏嘘和怀想。

《怀疑》上话版

       宋忆宁老师好的,但只有她好撑不起这部戏。本来是可以演得波云诡谲的一部,因为神父的台坍了,变成了一个偏执老太苦苦相逼。

       戏本身是很好的,电影值得推荐。

《手提箱里的死狗》

       看之前我以为来看的是话剧,完全没想到演员居然从头唱到底啊!

       剧情:什么剧情?故事夸张混乱——或者干脆就不是个正常世界会发生的。不过即便出剧场时会懵逼“我刚刚看了个啥”,但比起许多一览无余的剧而言,这部剧有趣,好玩,时时都会冒出惊喜。

       其实都这样了,不如设定上更荒诞一点,可能会更有意思。

8月

《伊利亚特》

       这场独角戏给了我对这个熟悉故事的另一个视角。一方面这是我们熟悉的赫克托尔和阿喀硫斯,熟悉的有神格的人和有人格的神;另一方面,这不是英雄史诗,这是每一个离家打仗九年的士兵的视角。神依旧玩弄人心,但神也无处不在,在人心中。

       原诗里曾经有一个士兵站起来反对战争,然后被贵族和同袍嘲笑是懦夫。但是在这场演出中,每一个人都会想这一个问题:这场九年的战争到底是为了什么?

       九年。“你离家时孩子一岁,你回去时孩子十岁;你离家时孩子一岁,你回去时孩子死了……妻子有了情人……土地不再属于你自己……你不再是希腊人……”

       “在超市排队排了20分钟发现旁边队伍比较快,你会换队伍吗?不。”

       一方面是已经消耗的时间,是沉没成本,是不愿接受自己的牺牲毫无所获;另一方面,是积累的仇恨,是蒙蔽人的暴怒——这一切可以让任何好人、“热爱和平”的人变成嗜血的杀人狂。杀,杀,杀,砍去头颅,划破肚肠,直到清醒过来,直到把对方当人看——可是什么时候呢?

       剧中历数人类历史上几乎所有战争的一幕极其震撼: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残忍,死者越来越多。

       伊利亚特不愧是西方战争叙事的始祖,人类心灵一直相通。

       于是最后普利阿摩斯向阿喀琉斯乞求尸体一幕也提炼出了新的意义:是什么让暴怒成瘾的阿喀琉斯平息了怒火?“普利阿摩斯梦到了他死去的儿子,阿喀琉斯梦到了他年迈的父亲。”

       Denis O’Hare不愧是托尼奖得主,一个人的讲述控制得极好,有男女老少,英雄懦夫,有金戈铁马之声,更有对人心的描摹。非常值得看的一场演出。

9月

《马修·伯恩版天鹅湖》4场+放映1场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妈的William是真的。【不是】

       对我来说是像多年前糊了的德扎一样是对我人生都会有影响的戏吧,以至于我至今都没法走出来,也至今都没法写出一个像样的repo(我会写的!!!)。

       我可以用很多漂亮的语言去描述这部剧的场景,给这部剧添上各种各样不同的解读方向,把“绝美爱情”、“灵魂半身”之类肉麻的词统统放到他们身上。但我的语言是无力的,马修伯恩让我感受到了语言的无力:每次到影视剧话剧音乐剧谈恋爱场景必快进的我,面对那月下湖畔人与鹅的邂逅相识相交,只会目眩神迷地反复观看反复流泪。

       语言在此刻是多余的。

       对男鹅的解读可以有无数种方式,每对演员演出来的方向也不尽相同。有的组合是爱情,有的组合更接近幻想和意象,都对,也互不冲突:谁说幻想不是真的,又谁说幻境中的爱情就是虚假?难道所谓“真实”的爱情就不同时具有幻想的成分了吗?

       Liam的王子在外表的脆弱之下是几乎要冲碎外壳的浓烈情感,他的苦闷远远超过了母亲的拒绝和女友的背叛这些具体事件,是更为广泛因而永无突破希望的成年王子的压抑。湖边的邂逅是他此生唯一遇到的希望,一旦抓住,死生无惧。

       对于Liam这样的王子是很容易把整个故事往虚幻的方向带的,但Will又实在是一个太过生动的头鹅。凶猛而羞怯,热烈又深情,他的头鹅出现在Liam王子面前,就仿佛多年的幻梦落成了真正的现实。美梦成真一般。于是第一幕最后,“我恋爱了”,不,不如说是“我得救了”,让我第一次便落了泪。是怎样压抑的饱涨的情绪突然找到了突破口,这希望又多么容易被毁啊。

       至于Act3我不夸了,Act4我也不夸了,一个一个细节讲我能掰扯三天三夜,但是总结下来我又只会说“绝美爱情”这四个字了。总之太上头了,嗑就对了。

       广州场第三幕Liam王子额头沾上的假天鹅的印记,还有西安场第四幕Liam王子袖子上沾上的天鹅的血,对我而言,便和三年前德扎小阿玛迪手上沾上的鲜血一样,是舞台之神显现的时刻。

       广州场散场时路过一对父女,女儿问父亲为什么最后群鹅要杀死头鹅,父亲回答:“因为他爱上了一个异类。他爱上了一个人类。”

       看,爱就是爱。

《德语音乐剧明星演唱会》2场

       其实本来all了票,结果Pia没来,又掉了男鹅坑,最后陆陆续续出掉了大半,甚至干出了一天跑去广州看完鹅第二天回上海看德gala的壮举。

       猪神牛逼。猪神站在台上完全就是那个角色,活灵活现生动无比。Maya和萝卜塔是意料之中的好。另外两个就算了吧。

       文广的台红得我快要瞎了,坐在剧场里我无比怀念男鹅那美丽的月下湖畔和点点星光,猪神都没法拯救我这一半好一半坏的观感。

10月

《一桌N椅》

       装置艺术展示,用朋友的话说更像是街头艺术。没有想象中那么惊艳。

11月

《安提戈涅》

       爱丁堡戏剧节在我首页出现了好几年的作品了,终于得见。雌雄同体的“讲述人”,还有将观众化为“歌队”和剧中“人民”的设置,虽然现在已经是戏剧常用手段,但是在现场被灯光照亮之时仍会觉得新鲜。

       戏剧本身没有什么特别深奥难懂的地方,“女权”二字在索福克勒斯的剧本里可能只是隐约可以从只言片语中解读出来,这版就差把这俩字写在海报上了。个人疑虑在于以安提戈涅为落点讲“未来妇女”抗争史似乎有刻意拔高之嫌,古希腊故事里复仇反抗的女性似乎也不止她一个。

《孩子梦》

       又是列文的戏。被字幕拖累导致我很多时候都没法跟上,导演又刻意加了一些晦涩难懂的设置(比如又让老人演孩子),但关于难民、孩子,总能感觉到一些非常沉重的东西,是刻意用特别平静的语气在描述特别绝望的事实:没有弥赛亚,不会停止,无法得救。

       当时的短repo:https://www.weibo.com/3828520472/IfjAzaRjl?from=page_1005053828520472_profile&wvr=6&mod=weibotime

Uwe Concert

       ……心情无比复杂。看完因为过于难受反而嗨得像喝了假酒一样。尤其下午刚刚看了男鹅放映的情况下。

       偏偏有些时刻又能看到一点点当年我爱的那个影子,于是更丧了。

       算是一脚把我彻底踢出了德奥坑。

       (没过几天得到了上海现场放映全面取消的消息,丧得一比。)

12月

《泰坦尼克》2场

       不是最完美的群戏,节奏失衡,上半场平铺直叙,下半场暴力煽情。但这是我喜欢的人文关怀和以小见大的历史视角,音乐也真的高级。

       当时Repo:https://www.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444426494673270&mod=zwenzhang

《玛蒂尔达》

       同样是小孩子戏,这戏和摇滚学校简直天差地别。属于孩子看了带劲,成人看了沉默的戏。

       现实中不会只有撕书,现实中也不会把人扔出去却安然无恙。现实中更不会有魔法。

       玛蒂尔达这样静默而愤怒的小姑娘又该怎么办呢?

       我们的土地上又有多少个被骂是“赔钱货”,被说“读书无用”的玛蒂尔达?

《面试》2场

       这戏吧……剧情不算出格,我对刘师傅之前的观感也一直比较一般。

       哪能想到和孙豆尔搭的刘师傅他就不是平时的刘师傅。那噼里啪啦的火花惊得我目瞪口呆。靠。

       当年明明首页拼命刷却没去看这两位的ThrillMe,我现在就是十分后悔。

       不过这戏最大的收获还是会芳,没想到在这部戏里居然是她给了我心弦崩断的时刻:伸出手摸弟弟脸的一刻我脑内翻腾着无数文学,心口被搅得生疼。(具体涉及剧透:https://www.weibo.com/3828520472/InmSEc0r7

《吉屋出租》中文版

       演员并不全是出彩的演员,整体也并不是让人惊艳的制作,音效完全拖了后腿。

       但如同我之前所说,在公开场合,听到用母语大声说出艾滋病、吸毒、同性恋、异装癖、资本、贫穷、反抗艺术家,这冲击和听其他语言讲其他国家的故事是完全不一样的。甚至像我这样平时能在微博上探讨这些词汇的人在“现实”的剧场中听到这些词都会感到下意识的诧异和不习惯:很多东西我们就是不会去说出口,更不要提大声说。

       我们国家难道没有这样的群体吗?光吸毒者就有多少?艾滋病患者又有多少?我们以有产者的道德当然会反对某些“醉生梦死”的生活,试图给他们带上“活该”的帽子以给自己增强信心,但谁能保证自己离他们的生活就那么遥远?

       他们的声音我们是听不到的。这部剧用母语演出的意义便在于打破这样的隔绝。先去听。​​​​

发布者:叼走禁令的鹅

当我伸出手来,总希望能抓住些什么,不至于落入对空虚无尽的恐慌之中。

留下评论

通过 WordPress.com 设计一个这样的站点
从这里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