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影《Christopher and His Kind》的零碎想法

本来以为二战后还能重逢就已经是上天给的奇迹,没想到还有柏林墙的分隔在等着。

Christopher其实一直没有尽全力,他自己也知道,Heinz可能也知道,他至少最后必然是知道了Christopher不愿意再出力帮助已经娶妻生子的他,而之前他哪怕出力,最后不过是轻飘飘地来一句“I’m sorry”便把他独自留在签证处。我看到此处一直在想,他是真的努力了吗?还是只是给自己创造了一个“我努力过”的幻觉以自我满足?

Christopher非常契诃夫笔下的知识分子:我软弱啊!软弱啊!敢于写出这些可能是他最大的勇气。

但是又能要求他什么呢?

——可能这就是我被刺痛的地方吧。我软弱啊!软弱啊!可是我能怎么办呢?对于我的国家我能怎么办呢?对于我所生活的整个环境我能怎么办呢?

我特别能理解Christopher这种鸵鸟心态。他只是有做人的基本良知,觉得“这样的事情不应该发生”,但是总体而言他还是这样的旁观者心态,“不关我事,我只是来玩的”。更何况他对于柏林而言只是个外国人。但是我越能理解,就越感到自己被刺痛,因为这部电影说的就是我这一类的人:清醒地知道情况在恶化,但是什么实际的抗争都不能做,或者不愿做,或者假装自己做了但实际上并没有。他没有办法投入抗争的事业来挽救一个国家,后来他连挽救一个爱人也都没法做到。

于是归根结底,他确实是朋友所说的,只在意自己。

所以其实Cabaret里的女主并不是他遇到的歌女,而是Christopher本人。也因此,他们在重逢之后必然会再次分道扬镳。Christopher毕竟是一个上流家庭培养出来的有钱贵族,他能够和歌女成为一起玩闹的好朋友,但是一旦歌女开始追求政治上的权利和诉求,Christopher“及时行乐”的信条就会被打破,他们就不再是一路人。

大概Christopher长成如此是因为出身过于优渥,实在是没有什么性命交关的事情可以担心罢了。但是对我而言,哪怕并没有这样的出身,我也依旧出于懒惰、逃避、侥幸、无能,而像Christopher那样鸵鸟了起来。这部电影也正是因此狠狠地刺痛了我,哪怕在刺痛之后我也并没有力量做出改变。

还有很多地方。电影里那种时刻被提醒的阶级差距——我两边都曾经体验过;对于德国人而言外国再好也无法取代的对祖国和母语的情感,因为这样的情感便幻想政客更迭之后我的国家的情况就能有所好转——可对于一战前长成的那一代东德人而言受苦受难就是一辈子;Christopher的母亲总能让我想起我自己的母亲,总喜欢用怨恨和束缚来表达爱,让人窒息……

Matt千好万好,演Gay实在是没有说服力。他望着酒吧里男妓的眼神没有情欲,倒是一派好奇和天真。他不是Christopher这样耽于肉欲的角色。可是也正因为他的眼睛如此单纯,当他望着广场上被焚烧的书时,那种兔死狐悲的哀伤和悲悯又无比真实了起来。

当历史的车轮在碎石路上滚过的时候,出于其中的人到底能做些什么,才能让自己活得符合一个人该有的道德呢?

发布者:叼走禁令的鹅

当我伸出手来,总希望能抓住些什么,不至于落入对空虚无尽的恐慌之中。

留下评论

通过 WordPress.com 设计一个这样的站点
从这里开始